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科 李玲
痛风在古代为达官贵人的好发病,被称为“富贵病”,十几年前是风湿免疫科的“小病”,跟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相比,治疗简单,可称为“小菜一碟”。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痛风的患病率已经跟国际接轨,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很多患者“非富非贵”,但由于不重视、不规范治疗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医院的痛风患者越来越多的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和广泛痛风石形成,伴有肾功能损害和各种严重并发症,例如反复消化道溃疡、出血甚至穿孔,部分患者不断输血也无法控制,不得不行胃肠切除术;部分患者悄悄出现了肾结石、夜尿增多,并逐渐恶化为不可逆转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加重了治疗的难度,后悔波莫及;部分患者大量痛风石沉积在皮肤、软组织、肌腱、神经、血管等周围,造成骨关节的侵蚀破坏、皮肤破溃长期不愈合、肌腱活动障碍、神经麻痹等,手术切除痛风石后皮肤伤口长期不愈合,感染好发;部分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使治疗矛盾重重,医生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关节炎严重时不但痛不欲生,还会出现高热不退,患者非常痛苦。“小病”如果“小看”,终将酿成大祸。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李玲
究其原因,涉及三方面:1、患者本身有以下常见认识误区:(1)患者不重视:急性期临时止痛成为治疗的重点,“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现象非常普遍;(2)、患者不明白:误把别嘌呤醇当成止痛药,误把秋水仙碱当成降尿酸药物,急性期降尿酸,缓解期停药,认识一知半解,治疗方案完全相反;很多患者发作多年根本没有尿酸治疗,凭侥幸心理,放任自流;或者仅仅短期治疗,只顾眼前利益。(3)患者不理解:因看到说明书或者周围某些朋友的建议就盲目恐惧药物不良反应,造成治疗拖延,病情不可逆转。2、一部分基层医院的医生没有经过风湿科的正规培训,治疗措施跟不上学科发展,也造成治疗不达标。3、医患双方沟通不良:医生门诊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慢慢讲解;患者科普知识匮乏,对医生的劝解不理解不重视;患者临时的病情波动造成了对医生进一步的不理解、不信任,依从性差,造成治疗方案没有长期贯彻下去。
长期以来,高血压、糖尿病的科学普及非常广泛,普通百姓都能接受相应的治疗,而痛风作为新时代的新型疾病,目前我国的患者相应的科普知识非常匮乏,宣传教育不得力,造成了病情迁延不愈、越治越差的患者逐渐增多,不得不引起重视。其实,痛风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也应树立长期治疗甚至终生治疗的理念,具体治疗应该亲自到有经验的风湿科就诊,与医生面对面沟通,制定长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的复查、随访和调整治疗,由风湿科医生作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痛风诊断方面的误区也不少,例如:很多患者把血尿酸升高当成痛风,心理非常紧张;1/3的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正常,被误认为不是痛风,造成漏诊;有些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因为全身大小关节肿痛,且为对称性的,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有些关节创伤、穿刺、艾灸等物理治疗的患者出现感染性关节炎而被误诊为痛风;也有些脊柱关节病的患者因足踝或膝关节的突发肿痛而被误诊为痛风……,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有关规范的治疗我简单总结如下:
1、痛风发作的急性期消炎镇痛治疗――越快越好:就诊治疗越及时,尤其是24小时内就诊,恢复越快,人体损伤越小;
2、缓解期降尿酸达标――越低越好:血尿酸水平低于6mg/dl有助于防止晶体形成,血尿酸水平低于5mg/dl有助于促进晶体溶解排泄,对于全身有痛风石的患者,长期维持血尿酸水平低于5mg/dl,会发现痛风石逐渐缩小至消失,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
3、慢性痛风期预防发作――越少越好:慢性痛风由于痛风石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出现反反复复的急性发作,患者治疗信心倍受打击,放任自流很常见,这时需要找到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积极规范的使用预防发作的药物如消炎止痛药(NSAIDs)、秋水仙碱等,会明显减少急性发作,增强患者长期治疗的信心;
4、痛风中晚期维护肾功能――越久越好:慢性痛风性肾病一旦出现难以逆转,积极把血尿酸降低到目标水平,有助于保护残损肾功能;
5、痛风药物使用方法――越精越好:耐性细致地调整痛风药物,尤其对于慢性痛风患者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的风湿科医生指导进行;
6、医患双方沟通――越多越好,无论时间多么紧张,医生应该详细告知痛风的危害和对患者的长期治疗要求,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配合,患者也要经常学习痛风的科普知识,放弃情绪支配,客观理智的坚持治疗,医患双方密切配合,才能最终战胜疾病,重获健康。
积极地、科学地治疗,痛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风湿病!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