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会遗传吗?几率是不是很高?
脑瘫儿家长宋先生提问:
我的儿子今年两岁了,不幸患上了脑瘫。在一医院检查时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走路不稳,双手徐动,查体不合作,语言含糊不清,问话回答不准确,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双上肢颤抖,双手徐动,左手上举与肩平齐,外斜颤抖状,右上肢抬臂不能,外展颤抖,左下肢上举、膝关节屈曲抬举无力,右下肢上举膝关节略弯屈。肌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MRI示左侧脑室较右侧稍扩大。”家里并没有得过脑瘫的病史,想问一下脑瘫是否具有遗传性,几率是不是很高,是否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解答:武汉中大脑科研究院神经内科陈新发主任医师
一般情况下脑瘫不具有遗传性
陈主任介绍说,小儿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表现多样,可伴有智力底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一般情况下脑瘫并不是遗传的。
家长应先了解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俗地讲,是指从怀孕到新生儿期,宝宝脑部受到各种损害,导致肌肉的神经控制失调,孩子的肌肉本身没有病变,病变在脑。脑瘫宝宝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视觉、听觉、感知觉、癫痫、心理行为异常等。
是否遗传不重要,了解病情对症治疗是关键
陈主任介绍说,作为最常见的脑瘫类型,痉挛型脑瘫以四肢僵硬为主要症状,患儿肌张力明显增高,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相反,肌张力不全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多见于幼儿,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强直型脑瘫也是以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为主要症状,患儿常常无法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不得不进行频繁调整。学走路时间晚于正常儿童。步态蹒跚,方向性差。
手足徐动型脑瘫有些不同,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而发病,患儿的面部出现"挤眉弄眼"的动作,说话及吞咽困难,常伴有流口水等。
共济失调型脑瘫就比较少见了,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
脑瘫治疗越早越好,因此您一定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您可以通过以下早期脑瘫儿五“太”症状来判断孩子的病情与症状:
太闹人:易激惹、持续哭闹、睡眠不安等。
太安静:对外界不理不睬,过分安静。
太难喂:吸吮困难,呕吐频繁。
太难带:护理困难,肢体僵硬,翻动如滚木样。
太难看:握拳头、“飞机手”、“芭蕾脚”等。
针对病情及早采取复合治疗手段
脑瘫的治疗要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因此单一的治疗手段往往不能起到全面的康复治疗效果,也不利于患儿的康复。目前治疗脑瘫一般采用复合型的治疗手段是比较有效的。
脑瘫治疗首先应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以有效针对病灶进行治疗。
同时,治疗师应为患儿及其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该计划重点应放在提高功能和防止继发残损方面,但是对于特别严重的患儿,易化护理及减轻家庭负担应是主要目标。通常包括:对患儿病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针对性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的牵伸治疗;功能性主动活动的强化训练;辅助用具如矫形器、椅子、站立架及轮椅的使用等等。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小儿脑瘫的治疗因不像其他急性病一样在短时间内能很快痊愈,患儿家长要长期面对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导致其对患儿的治疗缺乏信心甚至放弃治疗。家长的这种消极心态也影响了患儿,使患儿产生了自卑心理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家长应该接受事实,从各方面给患儿幸福感和温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歧视、不过分照顾孩子,经常鼓励患儿,让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专家建议:如果孩子存在肌张力异常,行为智力障碍的情况,家长一定要提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治疗才能将脑瘫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低值,一定要到专业医院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