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狭窄的病因病理

    发布时间:2016-05-17   来源:中华康网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的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是由风湿热所致,即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简称风心病),是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病因。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女比例为1:1.5~2.二尖瓣病变多出现于首次感染风湿热后2年以上,亦有不少病例缺乏典型风湿热史。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约占25%,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约占40%,其他病因包括:

  1.瓣环钙化,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变;

  2.先天性发育异常;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

  4.多发性骨髓瘤等。

  正常二尖瓣质地柔软,瓣口面积约4~6cm2。当瓣口面积减小为1.5~2.0cm2时为轻度狭窄;1.0~1.5cm2时为中度狭窄;<1.0cm2时为重度狭窄;二尖瓣狭窄后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舒张期血流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时受限,使得左心房压力异常增高,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压力阶差增加,以保持正常的心排血量。左心房压力的升高可引起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的升高,继而扩张和淤血。此时患者休息时可无明显症状,但在体力活动时,因血流增快,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进一步升高,即刻出现困难,咳嗽,紫绀,甚至急性肺水肿。肺循环血容量长期超负荷,可导致肺动脉压力上升。长期肺动脉高压,使肺小动脉痉挛而硬化,并引起右心室肥厚和扩张,继而可发生右心室衰竭。此时肺动脉压力有所降低,肺循环血流量有所减少,肺瘀血得以缓解。

  单纯二尖瓣狭窄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正常。多数二尖瓣狭窄患者运动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收缩末期容积减低。约有四分之一的二尖瓣狭窄严重者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表现为射血分数和其它收缩功能指数的降低,这可能是慢性前负荷减小的结果。多数二尖瓣狭窄的患者静息心排血量在正常范围,运动时心排血量的增加低于正常;少数严重狭窄者静息心排血量低于正常,运动时心排血量不增加反而降低,其主要原因除了二尖瓣狭窄外,还有左右心室功能均已受损。此外,由于左心房扩大,难于维持正常的心电活动,故常发生心房颤动。心室率快的快速心房颤动可使肺毛细血管压力上升,易加重肺淤血或诱发肺水肿。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先瓣膜交界处和基底部炎症水肿和赘生物形成,由于纤维化和(或)钙质沉着,瓣叶广泛增厚,粘连,腱索融合,缩短,瓣叶僵硬,导致瓣口变形和狭窄,狭窄显著时成为一个裂隙样的孔。按病变程度分为隔膜型和漏斗型。隔膜型主瓣体无病变或病变较轻,活动尚可;漏斗型瓣叶明显增厚和纤维化,腱索和乳头肌明显粘连和缩短,整个瓣膜变硬呈漏斗状,活动明显受限。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关闭不全。瓣叶钙化进一步加重狭窄,并可引起血栓形成和栓塞。先天性的二尖瓣狭窄,其瓣叶增厚、交界融合、腱索增厚或缩短、乳头肌肥厚或纤维化,瓣上可有狭窄环、瓣下可有纤维带。最具特征性是只有一个乳头肌的二尖瓣降落伞状畸形,两个瓣叶的腱索都连接在此乳头肌上,整个瓣膜开加降落伞。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类型有几种 
风湿性心瓣膜病,是风湿性心脏炎遗留下来的以心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本病我国发病率较高,多见于20一40岁的人,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约有1/3的患者以往无明显风湿热...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