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机看
分享
-
-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病因
-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病因
-
参与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李进军 主任医师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早在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50-60年代为新生儿流行性腹泻主要病原,由于病原菌对肠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而致病。病原菌经口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紧密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肠上皮细胞表面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征性损害,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肠黏膜坏死、溃疡出现腹泻。此外,病原菌可产生非洲绿猴细胞毒素,引起肠上皮细胞向肠腔外分泌液体,全身脏器均可出现非特异性充血、水肿,以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较明显。主要症状是腹泻,一般病程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轻症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蛋花样、奶瓣样。
出现肠麻痹以前,腹泻可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成人常表现为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尔有里急后重,表现为痢疾样。潜伏期一般是在2-5天。为避免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不吃不干净和小摊上的东西,要避免病从口入,更好地预防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