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发生过暴饮暴食,或者是极度节食,这种情况可能不止是“吃”那么简单,有可能是患上”进食障碍”。
一、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着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这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属于精神类障碍。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进食障碍的异常的行为并非继发于其他任何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害怕和试图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常常是多数患者最明显的心理病理。
由于最早可见的问题常常为消瘦、便秘、呕吐、闭经等营养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而对心理体验患者又有意隐瞒,这类病人起初多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中医科等,行大量的实验室检查和对症处理,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治;另外,由于这类疾病的早、中、后期都容易合并抑郁情绪、强迫症状等,在精神科也经常会被单纯按照‘抑郁症’或‘强迫症’来诊治,而忽略最根本的心理病理。因此,具有心身疾病性质的进食障碍无论在综合医院还是精神专科医院都需要更多被关注和了解,从而改善该类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二、进食障碍的发病原因
1、个体因素
包括生物学因素和个性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指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罹患进食障碍和其他精神类障碍的人多于正常人群)和部分脑区的功能异常;个性因素是指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人格特点——追求自我控制、追求完美和独特;爱幻想,不愿长大等。在青春期即容易表现出自主性和依赖性的强烈冲突,引发进食的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生、发展、维持和康复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常见的‘进食障碍家庭’模式有
(1)家庭成员的情感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彼此——‘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
(2)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
(3)父母冲突,孩子卷入其中,背负过重的负担;
(4)家庭模式僵化,无法适应孩子的发展——永远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长大的孩子。
患者以进食行为代表了对父母过度控制、过度保护的反抗;或以节食为手段达到对父母的反控制,以此作为解决家庭内冲突的一种方法。也有学者认为病人的依赖性强,多与母亲的关系过于密切、依赖,而以自我控制进食作为自己独立的象征。
3、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自信、自我约束、成功的代表。所以青春期发育的女性在追求心理上的强大和独立时很容易将目标锁定在减肥上。而媒体大力宣传减肥的功效,鼓吹极致身材人人皆可拥有,也让追求完美、幻想极致的女孩更容易陷进去。
三、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1、主观暴食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往往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进食计划,当她(他)们比计划多吃一些后,会主诉“暴食”了,这种症状称为“主观暴食”。
2、怕胖
进食障碍患者的怕胖与正常人群中的怕胖具有明显的不同,她(他)们给自己制定的体重上限低于正常体重的最低限。
3、神经性贪食症
贪食症患者的外表常并无特殊之处,体重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其诊断特征在于患者持续存在难以控制的对食物的渴求和进食的冲动,表现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在短时间内吃进大量食物。同时,患者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
①自我诱吐;
②滥用泻药;
③间断禁食;
④使用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
如果是糖尿病人,可能会无视自己的胰岛素治疗。贪食症患者多数也存在对发胖的病态恐惧,给自己制订严格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通常也低于其病前医师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二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有些患者表现典型的厌食和贪食发作的交替出现。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4、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科领域中“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一类。其主要特征是以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为特点的对体重和体型的极度关注,盲目追求苗条,体重显着减轻,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如女性出现闭经。严重患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恶病质状态、机体衰竭从而危及生命,5%~15%的患者最后死于心脏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感染、自杀等。
进食障碍一直被临床医生视为“精神病理学中最令人失望和顽固的疾病之一”,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疾病。很多进食障碍患者不愿承认患病,尤其很多患者的父母由于病耻感,担心孩子受刺激等原因而不愿跨进精神专科医院的大门,在孩子急需治疗的时候还犹豫不定,贻误治疗时机。我们的观点是:对待一个骨折了的孩子,多数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进医院,不管孩子有多么不情愿;那么,对待您患了进食障碍的孩子,请怀着同样的态度,停止否认、停止回避,您的态度可以影响孩子,帮助她们尽早正视自己的疾病,从而迈出治疗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