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身体遭受的外力超过骨耐受力的极限时发生的骨损害。骨折后在局部及全身引起一系列反应,临床根据骨折损害的部位及程度实施相应的整复、固定手术,同时对其并发症选用相关药物对症治疗。那么如何正确选择治疗用药呢?邯郸市第一医院骨科张晓军
一、治疗感染用药骨折及术后易并发局部及全身感染,选用抗生素时我们应避免使用这些抗生素:1.氨基糖苷类本类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是具有类似箭毒阻滞乙酰胆碱及络合钙离子作用。钙离子是骨折愈合所必需金属离子之一,络合钙难以被组织吸收利用,不利于骨折的愈合。2.四环素类本类药物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如钙、镁、铝、铁(包括含这些离子的中草药如龙骨、自然铜等)】等发生络合反应,减弱了这些离子在骨折愈合中所起的治疗作用;同时四环素类药物可以永久地结合进钙化组织,可引起动物及人类胚胎骨骼的生长迟缓,并引起骨骺及干骺部位骨小梁的变形甚至折裂,对骨折愈合也不利。3.喹诺酮类本类药物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各类感染,而该类药物对软骨的发育有影响,因而孕妇及未成年儿童均慎用本品。骨折愈合中骨痂形成需使软骨内骨化形成新骨,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因此会影响骨痂形成所需的软骨成熟过程,所以在骨折并发感染的治疗中应慎用本类药物。
二、治疗休克大范围的骨折损伤时易并发感染性和失血性休克。在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往往会被考虑,该类药物在抗炎、抗休克治疗中有着稳定可靠的临床疗效。然而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干扰骨折愈合的生理过程,因此,在治疗由于骨折损伤合并的感染性和失血性休克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权衡利弊。
三、治疗骨折引起的红、肿、热、痛骨折后会发生渗出性炎症反应,形成局部红、肿、热、痛的临床症状,甾体和非甾体抗炎药对这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甾体类药物副作用已如前所述;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减弱pg对缓激肽等致炎介质的增敏作用。骨折愈合早期的炎症反应与pg有密切关系,pg可引起骨折断端血管扩张等一系列炎症反应,非甾体抗炎药在抑制pg合成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pg在炎症情况下的扩血管作用,使得局部血流受阻,组织缺氧缺血,对骨折早期愈合产生不良作用。对于骨折早期的红、肿、热、痛可选用传统中药(如三七、红花、乳香、没药等)及其制剂,能很好地改善这些临床症状,且可改善和促进局部血流,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修复。
四、防治静脉血栓所致深部静脉栓塞骨折后有可能形成静脉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易造成深部静脉栓塞或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抗凝药可防治血栓形成,但抗凝药对骨折愈合又有一定的影响。1.抗凝药可使骨折端纤维蛋白血块减少,并降低了局部钙浓度。其中肝素多糖结构与硫酸软骨素相似,两者形成竞争机制,从而减少了骨折部黏多糖浓度而影响骨愈合。2.长期应用抗凝药还会形成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可延迟骨愈合或造成骨折不愈合。
五、治疗肿瘤骨肿瘤造成的骨折或骨折患者伴有其他部位肿瘤时,使用抗肿瘤药进行化疗是不可避免的。而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或杀灭生长旺盛的肿瘤细胞,由于其选择性差,所以无论是生长旺盛的肿瘤细胞,还是正常活跃分裂的细胞都将被抗肿瘤药抑制或杀灭,骨折愈合期细胞亦不可避免遭此厄运。另外,抗肿瘤药的毒副作用之一是骨髓抑制,该毒副作用对骨折的愈合也极为不利。
在骨折的前、中、后期并发症治疗中,要权衡利弊,慎重选用药物,这样做既可避免因用药失误所造成药物资源浪费,又可促进骨折患者早日康复。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