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炎性反应,主要侵犯中型大小的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现多认为是多种感染病因触发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杨杰
1.免疫系统过度活化 川崎病病理解剖发现有血管炎和免疫激活现象,在中小型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有被激活的CD4+和CD8+ 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侵润。川崎病急性期外周血中有CD4+升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升高,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释放大量淋巴因子和炎症介质如白介素-1(IL-1)、IL-2、IL-6、IL-8、IL-10、IL-15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并促进B细胞呈多克隆化,而使血清IgG、IgM、IgA、IgE增高,CIC含量增高。T、B细胞活化介导的血管免疫损伤,引发血管炎和血栓前状态,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亦有报道急性期红细胞免疫功能亢进,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上升,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增强,且与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有效,可能与降低这些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有关。
2.病原微生物毒素超抗原致病 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如细菌毒素)只需极低浓度即可过度活化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超抗原所识别的T细胞受体(TCR)Vβ链片段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类细菌毒素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SST-1)和表皮剥脱性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SPE)、小肠结肠类耶尔森菌膜蛋白等。毒素和一些逆转录病毒等可作为超抗原,以非限制的方式直接与单核/吞噬细胞表面的HLA-DR结合成复合物,而不需要抗原递呈过程。超抗原HLA-DR直接与TCR-Vβ结合,导致单核细胞和T细胞大量增殖活化,产生与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介导放大免疫损伤。另一方面,超抗原可以在T细胞的TCR-Vβ与B细胞上的Ⅱ类分子间建立连接桥,而激活多克隆B细胞,产生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等自身抗体,参与血管的炎症性损伤。
3.血凝系统变化 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急性期血凝系统明显改变,包括:①血小板数量增加,形态异常(电镜观察血小板形态、大小、结构均明显异常),功能改变(其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均增高);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4因子(PF4)水平升高;血栓烷A2(TXA2)水平增高,前列环素(PGI)2降低,PGI2/TXA2减少等;②急性期血浆内皮素(ET)水平增高。内皮素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物质,其水平增高反映血管内皮的炎症和损伤程度;③急性期患儿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变,表现为高凝、高聚集、高粘滞与低血浓度的特点。其中β-TG与ET水平及血流变均与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
4.其他 急性期血浆VitE浓度下降,VitA浓度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下降,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明显升高等,提示氧自由基参与发病过程。
总之,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炎症,继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血管炎是导致内膜纤维性增厚,血管腔狭窄的原因。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