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射学检查
①X线钡剂造影:应在出血停止1周后进行,食管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憩室的阳性检出率较高。浅表黏膜病变如急性胃黏膜糜烂、霜斑样溃疡则易漏诊,阳性检出率30%~60%。故目前一般将此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
②胸腹X线平片:对病因诊断及排除某些疾病提供重要参考。如肠穿孔时膈下有游离气体;肠梗阻可见多个液平面;肠壁积气见于出血坏死性肠炎;腹腔内钙化点见于胎粪性腹膜炎。胸部X线平片可以显示横膈病变(膈疝、膈膨升)及先天性食管畸形(短食管、食管重复、胸腔胃的某些征象)。
③当患儿有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速度在0.5ml/min以上,而其他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可考虑作血管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当造影发现异常血管,即使无活动性出血也能提示病变性质,如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瘤等。疑似上消化道出血者可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血管造影的同时亦可进行治疗,此为其优点。
2.胃镜检查 既往认为应在出血停止、粪便隐血转阴后进行,以免加重出血,但病变检出率较低(33%)。因浅表黏膜炎症、糜烂、撕裂等均能在短期内修复;儿童胃肠黏膜溃疡大多较浅,2~3周后,出血完全停止,血痂脱落,溃疡部分或完全愈合,有时很难确定与出血相关病变的诊断。因此,目前认为急诊胃镜检查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确诊率高、对人体无损伤的检查手段,应在末次出血后48h内进行。该项检查已列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病变检出率接近100%,出血性病变占85%。对失血性休克患者,于胃镜检查前须做紧急手术或内镜下止血治疗的准备,先予以输血补液,待休克纠正,病情稳定,血红蛋白上升至50g/L时,行急诊内镜检查:①可及时而准确判定出血部位与出血原因;②可区分是否为活动性、近期出血或出血病灶,便于指导治疗;③可预示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如为黏膜浅层的病变很少再次出血,但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率几乎达100%,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率约25%;④可同时发现一个部位以上的病变,如复合性溃疡、溃疡伴糜烂;⑤提高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现率(约30%),可能为过去所谓的“隐原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⑥有活动性出血时,可同时做内镜下局部止血治疗。
3.超声波检查 可协助发现肝、胆、胰病变,有助于明确出血原因。经过测定门静脉直径、脾脏大小,门脉系统血流,可估计门脉压力,为诊断食管静脉曲张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