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较差,存在多种心理痛苦,如主观的身体不适感较强烈、对生活易悲观忧郁、生活兴趣减退、活动迟钝、孤独等精神病症状。一些学者发现,冠心病患者有较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抑郁情绪表现为许多躯体和行为症状,精神病性反映。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心身疾病”的概念。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地影响着治疗中的康复效果。应用心理疗法,可调动患者的自身积极因素,克服心理障碍,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心理因素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忧郁和疑病现象均高于正常人,而且忧郁者易患心肌梗塞;焦虑者易发生心绞痛。冠心病发病的最常见的心理诱因为:生气、焦虑、易激动、忧郁、家庭不和谐、劳累过度、人际关系紧张等,同一患者可有两种以上诱因。
下面简述几种常见的病态心理及心理疗法:
一、生闷气:这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发病诱因。生闷气是患者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差距增大的心理反应。患者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总想在客观上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不可能事事如愿。事物的成败受到主、客观多因素协同作用与制约,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我们应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情绪上的不良反应,逐渐缩小主观与客观的差距,保持良好的情绪。
二、焦虑、恐惧:患者因心前区不适或胸痛,思想特别敏惑,对自身体验高度警惕,总以为家属、亲朋及医护人员未明确自己的病情。也可因自身病情反复、病友病情恶化而产生急躁、悲观等情绪。或对自己能否康复产生怀疑,表现为焦虑、恐惧、易怒和激动。有的烦躁不安;有的过度紧张。针对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应设法使之情绪安定,正确认识出现病情反复的可能性,提高心理上的承受力。患者要善于控制紧张的情绪和过度激动的心情,使思想处于稳定状态,并时刻牢记易激动对自身健康不利。同时应总结经验,找出可引起病情反复的因素,配合医生模索出更切合自身情况的治疗方案。
三、忧郁、绝望:多见于老年及心胸狭隘的患者。他们在不断地自我暗示下,惑到自卑、失望,精神萎靡不振,性情孤僻,远离人群。他们对治疗持悲观消极的态度,认为治疗与抢救都是做样子的,不愿亲友探望,甚至拒绝治疗。我们应从心理上与其接近,通过接触,消除其孤寂惑。通过介绍一些危重冠心病康复的病例,带给患者生机和希望,以消除其不良的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
四、家庭不和谐:这类患者的家属应特别注意理解和体贴病人的疾苦,注意夫妻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子女和晚辈对老人更应尊重与体贴。提倡互敬、互爱、互让的道德情操,创造幸福家庭和睦相处的气氛。给患者以良性刺激,减轻他们精神上与体力上的负担,是消除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手段。
五、人际关系紧张:这类患者常与自己的直接领导关来紧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启迪患者妥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在非原则问题上要善于让步,处理好人际矛盾,协调好人际关系。
六、麻痹、自恃:多见于性格开朗和平素体健的人。他们往往表现出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时病情艳盲目乐观的态度,否认或轻视自己的病情,症状稍有缓解就认为痊愈了,因此过早地做过多、过重的活动。对这类患者,要让他们了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认识到过早活动的危险性。劳累过度是冠心病复发的诱因之一,患者应坚特积极治疗,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冠心病患者的病态心理是有碍于身体康复的,而心理疗法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种有效措施。心理疗法有助于患者保持其内在心理环境的稳定,对促进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