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肝炎病毒的分类】
1、嗜肝病毒: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HAV(甲)、HBV(乙)、HCV(丙)、HDV(丁)和HEV(戊)。
2、非嗜肝病毒:均为继发性肝损害: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黄热病毒(YFV)单纯疱疹病毒(HSV)风疹病毒(RV)
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类】
1、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与急性黄疸型,后者病情多较重。
2、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感染后,症状迁延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许多病人以慢性肝炎为首发表现)。主要见于HBV、HCV和HDV感染。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重型肝炎(亦称肝功能衰竭):临床上分为:
(1)急性重肝:以急黄肝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者自然病程多在2周以内。
(2)亚急性重肝:以急黄肝起病,2周后出现极度乏力,进展较慢,自然病程多在数周~数月。
(3)慢重肝:有慢性肝炎、肝硬化、HBsAg携带史或其他慢性肝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同亚重肝,但病程更长,且有反复波动趋势,常迁延数月。
重肝的预后:总病死率仍在30%~50%;出现肝肾综合征或Ⅲ期以上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在90%以上。
4、淤胆型肝炎:可见于各型肝炎病毒感染。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较轻,黄疸重;可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
5、肝炎肝硬化:临床上分为:
(1)代偿期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无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偿期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可有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尿黄、身目发黄、尿少等症状,有的类似感冒、胃病,有些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略。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可出现丙氨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 ALT)、门冬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AST)、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不同程度的异常。
2、凝血功能:可出现凝血酶原时间(PT)异常。
3、病原学:可行甲肝抗体,乙肝病毒标志物(俗称乙肝两对半)和乙肝DNA,丙肝抗体和丙肝RNA,丁肝抗体和丁肝RNA,戊肝抗体检测。
4、肝胆彩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
5、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活检。
【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应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
【预防】
1、甲肝、戊肝病人要采取消化道隔离;乙肝、丙肝、丁肝病人采取血液/体液隔离,切断相应的传播途径。
2、对于易感人群,可注射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丙肝、丁肝及戊肝尚缺乏确切疗效的疫苗。对于意外接触传染源者,可注射人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或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