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医代”获身份认证 行业认证制度有待建立

    发布时间:2015-11-24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机查看

近日,历时五年、七易其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正式出版发行,其中把“医药代表”纳入新职业,并定义为“代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一直备受争议的医药代表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上首次获得身份确认,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医药代表整个行业的提升和发展。

现状:“医药代表”沦为药品推销

根据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医药代表的职业定义为“代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其职业代码是“2-06-07-07”,类别归属为专业技术人员-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商务专业人员-医药代表。对于医药代表的工作任务,《大典》规定,一是制定医药产品推广计划和方案;二是向医务人员传递医药产品相关信息;三是协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四是收集、反馈药品临床使用情况。

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保守估计,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药企,医药代表人数起码超过100万人。但在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没有将医药代表正式定义为一份职业。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辉瑞制药中国企业事务部总监、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就提议将医药代表纳入新职业,明确医药代表职业定义、职业标准、行为规范、权益保护等,将医药代表纳入正规化职业化管理,以进一步规范医药市场行为。

事实上,《大典》所列的医药代表职业定义,正是第一代医药代表当时的工作任务。但如今说起医药代表,很多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公立大医院科室门口贴的标语:医药代表不得入内。医药代表成了给医生送礼拉关系给回扣推销药品的人,甚至担负上“残害白衣天使”、拉高药价的罪名。数年前曾有媒体报道,有医生妻子致信当时的卫生部领导,呼吁刹一刹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别让医药代表毁了“白衣天使”。去年曾有广州的医院用现金奖励的方式鼓励保安抓医药代表,甚至还有医药代表在医院被追赶坠楼的惨剧发生。

为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医药代表行业“污名”至此,沦落为推销人员“人人喊打”呢?

溯源:曾经风光无限的医药代表

医药代表其实是舶来品。在国外,医药代表的主要工作是给医生带来有关药品研发的最新动态和疾病研究新进展,帮助医生了解各类新老药物之间的利弊。业内比较公认的说法是,1988年南方一家合资制药公司最先向社会“培养”出了第一批医药代表,作用是架起药厂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此举很快被其他药厂争相效法,现在几乎每家药厂都有了自己的医药代表。

医药代表的引进有其历史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跨国药企最先引进的基本都是二类新药,是国内临床没有的药品,医生迫切需要了解这些药品应用临床效果、药品副作用等等。因此,医药代表这一行业由外资药企舶来中国时,做医药代表的普遍具有药学或医学背景,学术推广工作也深受医院医生的欢迎,社会地位受人尊敬,收入也颇丰。当时甚至不少医院医生也弃医从商,进入这一行业。

十多年前在一家外资药企担任医药代表的梁先生就毕业于一家著名的医学院校。他介绍,医药代表最初从国外引进,本身是正规的职业,是药企和医生沟通的渠道,但进入国内后,成长环境不一样,有点“四不像”。“对于这个行业的管理滞后,主要依靠企业自己约束,缺乏行业的指导规范。很多药物的研发灵感始于临床,又用于临床,在药企研发、临床验证之间需要人去沟通,医药代表本来就需要做这个沟通的桥梁”。但部分国内药企的做法不规范,用灰色手段去推广产品,导致国家监管也比较严,医院对医药代表也采取表面“一刀切”的拒绝姿态。

据悉,药品营销方式的变化,促成了医药代表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药品广告的管制加强,特别是OTC药品和处方药品分类管理,促使药企招聘大量医药代表专门针对医院医生推销。随着零售药店的兴起,还出现专做零售药店工作的医药代表。

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医药代表的畸形发展,还与当时国内大批仿制药品风行有关。这些仿制药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不明显,竞争空前激烈,也导致医药代表的工作从“药”转为“营销”。越来越多企业采用带金销售和客情销售争夺市场,采用学术营销的少之又少。据商务部统计,药品回扣约占医药行业全年税收的16%。

国内药品采购方式也与医药代表息息相关。2000年左右,我国开始推行药品招标制度。70%―80%的药品销售都是走医院渠道,医药代表不得不向医院和医生“拜码头”,院长、分管院长、药剂科主任、业务科室主任、直到最后出诊的医生,一个都不落下才是销量的保证。

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管理的滞后,带来的是医药代表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资深业内人士梁先生介绍,最初的医药代表门槛比较高,主要服务于外资药企,需要医学或药学专业背景。但由于缺乏行业指导和规范,尤其是一些国内药企的医药代表很快沦落为“销售”,给医生打杂搞关系送礼的做法也层出不穷。

2013年爆发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业内称为GSK事件)后,医药代表的很多工作不得不转入“地下”,几乎停滞。各大医院科室门口贴着“医药代表禁止入内”的标语是标配,有药代称,连进医院跟医生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即使进了医生办公室,也根本不敢谈药品,还要挖空心思送礼。一些医药代表为了推销自家的药,替医生买菜接孩子的活都干。微博上一个名为“我是饱受屈辱的医药代表”的ID集纳了8万多粉丝,暴露出这个行业的各种辛酸。

未来:医药代表行业亟待认证制度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医药代表行业的沦落,跟我国长期缺乏医药代表的管理和约束机制有关。我国对医药代表不仅没有准入门槛,也没有一部公认的行为规范。现实中,医药代表成为一群素质不齐、手段灰色的“营销公关”的竞技场。

在一家大型招聘网站上,记者发现,医药代表的需求非常旺盛,不过各家药企对医药代表的资质需求差异明显。有外资药企要求具有本科医学及药学相关专业,而有的国内药企则只需要专科以上的学历和相关从业经验。

据悉,目前行业内仅有的规范,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在国际制药企业协会联合会(IFPMA)的《全球药品推广行为准则》基础上制订的《药品推广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为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一系列的“自律红线”,也为行业提供了一套内部认证考核。但按照2010年时的数据,整个行业承诺加入RDPAC只有2.7万多人,不足全行业的3%。据悉,中国医药行业管理协会正与RDPAC合作,希望把这份行业内部认证制度和《药品推广行为准则》推广到全国4000多家内资制药企业中。

资深业内人士梁先生认为,医药代表纳入正式职业后,未来从事医药代表应该像执业药剂师一样经过资质考核,有上岗资格证,甚至有职称设定。这将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从业人员,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整顿和发展。“医药代表应该是光明正当的,本身是有行业需求的。”梁先生认为,今后“医药分开”得到落实,也不会导致医药代表行业的没落。作为生产企业的药企仍然需要和终端建立沟通渠道,医药代表那时候可能纯粹向医院医生介绍药品情况,也可能开拓药店和医药电商的渠道。

“GSK事件后,外资企业内部管理都严格起来,很多医药代表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走。希望随着纳入正式职业,行业得到规范,医药代表的前景也会光明起来。”梁先生表示。 

      精彩必读
      近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善药品生产流通提出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
      在印度,一种急性大脑疾病竟与荔枝有关系,是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