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8条措施打击号贩子,包括统一号源管理、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严管加号等。卫生行政部门表露出来的决心值得“点赞”,但这些措施能否遏制号贩子的猖狂行为,还有待观察。特别是取消医生手工加号条,我认为值得推敲。
有关部门在做行政决策时,首先要了解决策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打击号贩子,试问有没有调研医生手工加号是不是号贩子的主要号源?现实中,很多慢病患者由于政策原因不得不到三级医院取药,就连部分特困外地患者往往只能通过医生加号条看上病。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服务收费提高也很难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挂号的问题上实现“机会公平”。
号贩子之所以猖獗,是因为在挂号、就诊流程两端存在重大的制度设计漏洞。其一,挂号时(尤其是网上预约挂号)并不需要准确的个人信息。卫生部门的信息系统至今无法和公安、社保(特别是外地社保部门)系统对接,这才是滋生号贩子的最主要原因,而这是能够解决的。
其二,即使就诊人和挂号人不一致,医生也难以拒绝为其诊治,我们不应为此要求医生单方严格执行。而这完全可以从技术上解决,比如必须刷患者身份证才能开出药方,或者取消就诊卡,用二代身份证或全国联网的医保卡看病。这些方法都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名制就诊。不妨学习铁路部门,一些高铁线路无需取票,凭身份证即可进站乘车。
患者抱怨挂号难,医务工作者抱怨过度劳累,这样的困局从未停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公立医院的“经营模式”。2009年,原卫生部曾发布通知,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收入直接挂钩。但一些医院将医生收入与工作量挂钩,使得医生一边喊累,一边又不得不累。
根据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报告,2009~2014年间,中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支出累计1.2万亿元,远超改革之初计划投入的8000亿元,但民众的就医感受没有明显改善。拟定医改方案时,有学者建议把医院养起来(补供方),最终却套用了传统市场经济领域“用脚投票”的规则,补贴患者(补需方)。殊不知,该规则的前提是“供需双方信息对称”,而医疗行业不具备这一特质。加上公立医院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就出现政府没少投钱,医院却没把精力放在省钱、预防上,而是想办法花光医保卡的钱。尽快改变医院经营模式,不让医生、院长再为赚钱发愁,在目前的政府投入现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关键是补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