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获悉,乙肝已实现临床治愈,一些患者表面抗原可转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表示,该科随访门诊建立大数据标本资源库及乙肝患者队列研究。自2015年开展I-cure项目以来,入选该项目的乙肝患者临床治愈率高达三分之一。
世卫组织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57亿个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全球每年因乙型肝炎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88.7万人。乙肝临床治愈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根据2015年出版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要尽可能追求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表面抗原HBsAg消失并伴有ALT(肝功能指标之一)复常和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
高志良指出,长期接受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人,虽然可以获得持续的病情控制,但在5年之内仍有7%左右的病人会发展为肝癌,如果病人有肝硬化,这个比例高达17%。
而如果表面抗原转阴的话,患肝癌的概率只有0.8%,即使病人已出现肝硬化,也只有6%的概率会发展为肝癌。因此,实现临床治愈对乙肝病人意义重大。
要实现临床治愈的“作战目标”,单靠口服抗病毒药物“孤军奋斗”可不行。在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乙肝病人中,如果表面抗原低于1500单位,可以加上长效干扰素来进行治疗,有30%的患者表面抗原可被清除。
“大三阳”不宜追求“临床治愈”
不过,有些病人并不适合追求“乙肝临床治愈”。
专家强调,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也就是俗称的“大三阳”病人,因为此时病毒在肝脏内大量生成,如果进行长效干扰素治疗,则获得乙肝临床治愈的概率较低。
已经实现“临床治愈”的病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停药,且停药后复发概率不高。如果间隔一个月检查表面抗原定量,连续两次的数值低于0.05,患者就可以停药。但是停药后建议半年随访一次,以防复发。
高志良团队还发现,很多获得乙肝临床治愈的病人相对年轻。医生猜测,年轻病人相比年长病人感染乙肝病毒的时间较短,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更完善,在接受干扰素治疗后,自身的免疫功能可被更充分地调动起来发动“攻击”,从而更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