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付东红日前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与佳木斯大学学术交流座谈会上获悉,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李晓捷教授、姜志梅课题组与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邱洪斌教授课题组联合开展的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十二省(区、市)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研究显示,我国小儿脑瘫发病率为2.48‰,河南省发病率最高,北京市发病率最低。
研究人员对黑龙江、北京、河南、山东、山西、湖南、广东、重庆、青海等12个省(区、市)的323858名1岁~6岁儿童,于2012年至2013年进行了大样本脑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小儿脑瘫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分析认为可能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不够完善,预防保健意识薄弱等因素有关。前3项主要病因及风险因素为:母亲长期接触有害物理因素(如X线等放射物、噪声环境等);儿童的同辈、父母辈、(外)祖父母辈等三辈亲属中有出生缺陷;新生儿期重度黄疸或迁延性黄疸。
研究显示,797例脑瘫患者中,79.67%能在当地得到及时发现和诊治;主要康复途径中,34.58%的患者选择在医院或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31.61%在社区(包括家庭)。研究人员指出,我国脑瘫防治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脑瘫防治尚未普及,部分地区妇幼保健水平尚不完善,出生后婴儿尚不能得到及时随访,或部分基层医务人员不能早期识别脑瘫或发育障碍等问题,因此仍有19.93%的脑瘫患儿未能得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从而失去最佳干预时机。
专家指出,我国小儿脑瘫防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道路漫长,需要政府、社会及专业工作者做出更多努力。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