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诊断要点概述

    发布时间:2016-05-11   来源:中华康网   

  1.病史

  (1)确定是否确系上消化道出血:注意排除口腔、鼻腔出血咽下所致之假性呕血,新生儿患者特别注意除外吞咽母血所致。

  (2)区分呕血与咯血:引起小儿咯血之疾病如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咯血前多有喉部发痒、咳嗽、胸闷,咯血时伴咳嗽,咯出之血呈鲜红色泡沫状,常混有痰液,一般容易鉴别。

  (3)查找病因线索:结合患儿年龄有所侧重。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应注意了解有无窒息史、严重感染、孕母是否患出血性疾病及用药情况;婴幼儿以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应激性溃疡及药源性者居多,应询问有无呕吐史及用药情况;年长儿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首先是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及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病史中应注意慢性上腹痛、反酸、嗳气、黄疸等症状。

  2.出血部位的判断

  (1)根据呕血、便血鉴别:如呕吐物为红色血液,多是食管或胃体上部出血;呕吐物为咖啡色多为胃内出血。单纯黑便为十二指肠球部以下部位的出血或胃内少量慢速出血,但十二指肠球部大量出血也可反流入胃而发生呕血。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因积血对消化道的刺激使肠蠕动加快,血尚未能与肠液充分相混,亦可排出红色血便。

  (2)根据实验室检查鉴别

  ①胃管抽取胃液检查:a.胃液为鲜红色或咖啡色多为上消化道出血;b.胃液隐血阳性者为上消化道出血,但胃液隐血阴性却不能排除十二肠部位出血。

  ②测定血尿素氮及肌酐浓度比值(BUN/Cr)不论出血多少,如比值>2.5∶1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3)特殊检查:如胃镜、对比放射学、放射性核素扫描、动脉血管造影等。

  3.出血量的估计  估计失血量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颜色不变,但隐血试验可以为阳性;出现黑便者出血量常在60ml以上。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常不准确,因呕血和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物或粪便,且某些情况有部分血液储存在胃肠道内,尚未排出体外。可依据呕血、便血量和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1)少量出血:无呕血及肉眼血便,胃液和(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一次出血20ml或更少。

  (2)中等量出血:间歇性或持续性呕血和(或)便血(肉眼可见),不伴循环障碍。

  (3)急性大量出血:短期内呕出和(或)排出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血,常伴循环障碍,一次出血量多超过200ml,相当于24h内丧失循环血量的20%~25%。患儿可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甚至晕厥、四肢冰凉、尿少;脉搏快而弱,收缩压早期可正常或稍高,脉压差缩小,若继续失血,收缩压下降。在成人主张以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若指数=1,失血量约占总血容量20%~30%。此法是否适用于小儿,尚须进一步临床观察。

  4.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下降或大便呈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下降有一过程,而出血量300~400ml者,柏油样便可持续1~3d,大便隐血阳性可达1周;出血量600~8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d,大便隐血阳性达2周。因此,有下列表现时应视为有继续出血:

  (1)反复呕血,黑便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积极输液、输血后血压和脉搏仍不能稳定,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继续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5)在补液量和排尿量足够的情况下,患儿无肾病,而血BUN持续升高。

  (6)肠鸣音活跃,该指征仅作参考,因肠道内有积血时肠鸣音亦可活跃,如患儿自觉症状好转,能安稳入睡,而无冷汗及烦躁不安,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或稳定不再下降,则可认为出血量减少或停止。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消化道出血传染吗?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但是并没有传染性,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在临床上也应考虑一些少见或罕见的病因,以免造成漏诊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