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史与症状体征
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病、消化道肿瘤等病史,有程度不同的贫血、吐血或黑便的表现,重者可有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烦燥不安、晕厥、少尿以及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和体征。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发作史,常提示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尤其是出血前疼痛加剧,而出血后疼痛反见减轻或缓解者;持续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年以上患者,近期出现上腹部疼痛,并伴厌食、消瘦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有病毒性肝炎或慢性酒精中毒病史,且有慢性肝病面容、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和肝脾肿大者,则出血原因最可能是肝硬化并发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起初无血,以后有少量或多量出血者,应考虑出血是由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引起的;出血前曾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或有“应激”病情,出血的病因最可能是急性出血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
2.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在出血的早期可无变化,大出血3~5h后才有改变;白细胞和血小板因失血后的应激反应,在短期内可迅速增高。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急诊内镜检查是当前首选的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通常在出血后24~48小时以内进行检查,90%以上的病人可以确诊,并可根据病情在内窥镜直视下施行止血疗法,还可获取活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标本,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了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必要时还可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X线钡剂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肝功能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等辅助检查。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