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大漠蓝天,瓜果飘香。在中国“西大门”新疆喀什,流传着一群广东医生的故事:
维吾尔族患儿三次手术失败、当地医院束手无策,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胃肠外科专家郑宗珩夜奔叶城,起死回生; 来自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刘金龙被称为“刘一刀”,脚不慎受伤了,拄着拐杖上手术台,连夜抢救病人;图木舒克市一位肝脏破裂患者急需输血,血库告急,来自珠海的三位援疆医生李荣华、林壮和袁琦文挽起袖管,跑到血站献血,挽回一命;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汉脑梗卧床,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的针灸科主任艾宙轻施银针,老人手脚一会就能抬起来、三五天就能下地,“神针”疗效轰动南疆;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专家马廷和援疆三年,最近还申请再留一年半,妻子也跟来了……
上周,第七批广东援疆医生圆满完成援疆任务,陆续载誉归来。年半援疆路,满满喀什情。
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方利旭说,从2014年以来,广东先后选派逾百名医务人员到喀什开展医疗援助,其中计划内援疆医生38人,柔性引进卫生专家60多人,他们的仁心仁术填补了当地18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改善了当地医疗条件,推动了民族团结。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发祥地,喀什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如今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背景下,广东医生千里援疆,将两条丝路的民祉相连相系,书写粤疆两地情。
南方日报记者最近随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采访团到喀什,深入采访他们的感人故事。
群众看病就找广东医生
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上,“粤喀情深,饮水思源”八个字分外抢眼,浓缩了广东援疆医生的无私奉献和当地百姓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没有广东的帮助,我们医院学科发展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院长邹小广,祖籍广东揭阳,是个“援疆二代”。提起广东援疆医生,这位富有激情的院长赞不绝口、如数家珍。
邹小广说,2007年他刚开始担任喀什一院院长时,医院在全疆综合医院排名第15位、地州医院第7位。而在广东卫生援疆工作强力推动下,喀什一院2012年成为南疆地州首个三甲地州医院,如今医院业务量和综合实力排名全疆第三、地州级第一,正在打造南疆地区的地区性国际医疗中心。
2014年广东在选派16名计划内援疆医生的基础上,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5家大医院对口帮扶该院18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脏外科、急诊医学科和消化内科等受援专科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加上今年新评审的,预计共超过20个专科被评为新疆的临床重点专科!”
广东医生的到来,让喀什地区许多的重症患者得到了医治。
去年4月,喀什地区下辖叶城县一名两岁患儿误吞了枣核导致肠穿孔,当地医院三次手术都失败了,情况紧急。在喀地一院援医的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专家郑宗珩和院内两名专家制定了周密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患儿奇迹般好转。半年间,郑宗珩和同事往返叶城5次,顺利救治这名患儿。
去年11月,叶城县一名维吾尔族干部因重症胰腺炎发作陷入昏迷,生命垂危。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危急重症医学部的孙诚医生赶往叶城,不顾三四个小时的路途劳顿,立即投入抢救。郑宗珩随后赶到了叶城,为患者做了引流。2个星期后,患者脱下了呼吸机,最终康复出院。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今,喀什地区遇到危急重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呼叫广东医生。维吾尔族群众看病,就找广东医生。
如果说喀地一院是南疆地区医疗系统的心脏,分布在各个县(团场)、乡(连队)、村的医院、卫生院、村诊室则是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也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珠海骨科专家吴兴来到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当天就接诊了3位病人。“知道珠海要来一位骨科专家,他们已经盼了几个月了。”图木舒克市的交通事故较多,以往若出现颅脑外伤,只能到几小时车程外的上级医院,往往途中患者就有可能死亡了。去年6月,吴兴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患者,开放性颅脑损伤,脑组织外露。尽管只有一线希望,在家属的支持下,吴兴抢救成功。珠海医生的到来,让图木舒克市的患者不再只能转院到三四小时车程以外的喀什或阿克苏,周边地区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地向图木舒克市流动。
对口支援疏附县人民医院的6名广州援疆医生除了日常工作外,每逢周五,都会下乡到村卫生室开展乡村巡回义诊,足迹遍布全疏附县所有的乡镇,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留下了一支不会走的队伍
在喀什,“硬件够硬、软件太软”是医生共同的感受。先进设备引进来,却不会用、不敢用,只能放在角落里落灰,一些难度稍高的手术也不敢开展。在县级医院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更加严重,甚至有的科室除了主任外,往往其他医生都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
援疆医生来了,开展教学查房、院内讲课,引进、培训新设备新技术,开设新科室……他们毫无保留地把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了当地的医生,留下了一支不会离开的队伍。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影像科专家李国照,足迹遍布南疆,传道授业。
喀地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安尼瓦尔・买买提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系统带教,为科室培养了6名主刀医师、8名心脏手术麻醉师、3名体外循环灌注师和10多名手术室护士。科室已能独立完成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瓣膜置换等常见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独立开展手术比例由以前的10%提高到现在的80%,手术输血比例由90%下降到10%。
伽师县人民医院是一个开放床位近500张的县级医院,技术力量薄弱。在佛山医疗队到来之前,医院的腹腔镜设备已引入近3年,但因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一直都没能独立开展微创手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援疆医生计勇重点开展了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培训。如今,该院成功培养了8名可以独立完成多种普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医生。即使在援疆专家休假期间,医院也基本上能正常开展腹腔镜手术。
来自省中医院珠海分院的针灸科主任医师艾宙娴静瘦弱,却把岭南飞针、挑疳积、醒脑开窍针法、刺络放血等针灸特色疗法带到边疆,在喀什带出了12名徒弟,留下了“传奇”:用银针成功救活一名呼吸骤停的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13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姑丽;用针灸疗法让一位急性脑梗死瘫痪病人70多岁的买买提艾力重新走路,家属当场感动得痛哭流涕……
播下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
广东医生,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在喀什这片热土上。
来自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的肇丽杰在伽师县人民医院担任妇产科副主任。去年7月的一天,有一名宫外孕的孕妇因大出血送到了医院。唯一能上台做手术的肇丽杰偏又赶上重感冒,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由于病人病情凶险,肇丽杰硬挺着爬起来,坚持为孕妇进行了手术。一个小时后,孕妇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手术还剩一些收尾工作时,肇丽杰终于支撑不住晕倒了,五六分钟后,她醒了过来,坚持完成了手术。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马廷和干脆把家都搬到了喀什。去年6月,马医生带领儿科团队成功救治了一例33周早产,体重仅800克的超低体重儿“袖珍婴儿”,打破了新疆的“吉尼斯纪录”,在当地引起不小震动。本来已经延期了一年半的马廷和,在第七批援疆队伍即将返粤的时候,再一次提出了再援医一年半的申请。为了支持他一心援疆,爱人莫素霞退休后也来到了图木舒克市陪伴丈夫,平时她在小区教市民跳广场舞,传为了一段佳话。
血浓于水,是援疆医生与维吾尔族兄弟的情谊。去年12月的一天,图木舒克市一位肝脏破裂患者急需输血,图市血库再次告急,血站站长向图市医院发出求援信息,援疆医生李荣华、林壮和袁琦文悄悄跑到血站献血,随后又有8名医生自愿加入,奄奄一息的患者因为输血及时挽回了一命。来自中山市板芙医院的儿科主治医师蒋浩荣,看到一位前来就诊的维吾尔族婴儿家庭十分困难,先后两次不声不响地请人转交了1200元,让患儿父母感动得流下热泪。
被评为“最美援疆干部”的疏附县卫生局副局长、广州市援疆工作队医疗队队长张周斌说,语言是真正走进一个民族的万能钥匙,在维吾尔族群众占98%的疏附县,援疆干部也要主动去学习维吾尔语。“录音笔和《学维语不求人》手册成为我背包中的必备品。还记得刚开始讲维语时别人听不懂的尴尬,还记得说维语发音不准而引来的哄堂大笑”。
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方利旭深有感触地说:“医生是民族团结最好的粘合剂。广东医生每救治一个少数民族兄弟的生命,就团结了一个家庭,就播下了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