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如何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5-02-16   来源:中华康网   

  骨质疏松的发生---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人体的骨骼系统是由无数块骨构成。骨骼为人体提供了力量、稳定性和肌肉运动的支架,也为重要的内脏器官提供保护。人体的骨骼看似静止,实际上骨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进行着代谢, 有两种细胞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种是吸收骨基质的破骨细胞,另一种是合成骨基质的成骨细胞。人体正常的骨代谢过程是骨组织不断进行改建活动的一个复杂过程,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首先,参与骨吸收的破骨细胞大量被激活,破骨细胞将基质溶解,并把骨中的钙移出,形成骨吸收;随后在骨吸收的表面形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合成非矿化的骨基质,同时把钙运至钙化区;最后钙、磷结晶逐渐沉积在骨基质中,骨基质钙化,形成骨组织。在骨代谢的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合成,两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可出现骨丢失,发生骨质疏松、骨软化等;当骨形成而无相应的骨吸收时,则可出现骨质硬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徐勇

   

  骨质疏松为何青睐妇女和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可以发生于不同的性别及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这两类骨质疏松症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体骨骼的强度与骨量的多少密切相关。30岁左右人的骨量达到一生中的高峰, 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绝经后妇女平均每年平均丢失骨量3%~5%,妇女骨丢失最终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男性丢失20%~30%。因此峰值骨量就如同人体内的“骨银行”,年轻时峰值骨量越高,相当于在“银行”中 的“储蓄”越多,可供人们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 峰值骨量的多少主要是由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生活习惯等决定的。儿童生长期与妇女怀孕哺乳期钙的足量供应,成人克服不良嗜好(比如吸烟.饮酒等),加强负重运动,都可以增加“骨银行”的骨量储备.

  成人一生当中任何时期的骨量,相当于骨骼成熟时期所能达到的峰值骨量减去随后的骨量丢失。尽管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阐明尚需大量的工作,但目前我们至少从骨量的角度可将其归结为:①骨骼成熟期未达到最佳骨峰值;或②随后的骨量丢失增加(包括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或③二者兼而有之,最终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脆性增加。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骨量丢失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键因素。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及肠道功能逐渐减弱导致钙平衡失调的结果。具体为皮肤及肾脏产生的维生素D减少,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血钙水平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它通过激活新的骨重建单位来维持血钙水平,骨重建的增加导致了进一步的骨量丢失,骨小梁连接性变差,骨折风险增加。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骨质疏松有什么危害 
骨质疏松症是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是目前世界上绝经后妇女、中老年人中发病率、死亡率及保健费用消耗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