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更深入
“看个感冒我也要去三甲医院,小诊所怎么放心?”在北京市一家国企上班的黄俊,家住在朝阳区常营地区的一个小区。过去一年,他患了3次感冒,前后花了五六百元钱,但每次他都会选择坐很长时间的地铁到朝阳医院去看病,仅排队、挂号就要花半个多小时。这么折腾,花费也不少,黄俊虽然很无奈,但也认为很有必要,“我家的小区里没有社区医院,街头的诊所我又不信任,只能到大医院去了”。
破解群众看病难是中国医改的又一个课题。《规划》此次首次将开展分级诊疗制度试点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首位,提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为此,《规划》强调,将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退休医生开诊所。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王虎峰这样总结今后人们就医的新秩序。他认为,《规划》把分级诊疗放在首位,将优化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重点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